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探讨

点击数:219 | 发布时间:2025-07-16 | 来源:www.nbbdgs.com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3-0101-02[ZW(N]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地区劳动力市场互动机制研究”(XJ012BGD031)的研究成就。

    [作者介绍]张彩霞(1974―),女,新疆奇台人,博士,衡阳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肖望喜(1974-),男,湖南衡阳人,博士,衡阳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本文通信作者。

    中国社会飞速发展使市场对于人才需要产生了巨大变化,这对高校人才培养方法等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高等教育在教育结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方面应进行动态调整,以适应市场人才需要的变化。

    1、新时期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所面对的考验

    1999年以来,中国大学大规模扩张,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为此,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多重挑战。一方面,国内对外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促进市场对于人才的需要向需要专业素质过硬,同时拥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转变。对国际贸易专业而言,伴随国内国际化的深入进步,市场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新的年代需要,构建和培养学生剖析和解决国际贸易实质问题的能力已成为人才培养的重点。

    其次,因为高校连续多年扩招导致国际贸易专业本科教育水平下滑和教学基础设施的不足,加之生源水平、高校教师培养能力等问题,致使国贸人才培育面临很多棘手问题。高校进步过程中,人才培养与社会进步需要脱节的问题已成为常见问题,国际贸易专业也不例外。所培养毕业生的素质水平与课程体系的设置的科学化、规范化及课程体系内容的合理化有着密切联系。而高校课程体系的设置水平及教育管理规范是人才培养水平最直接、具体地体现。

    2、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近况及问题

    依据教育部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培养目的是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质业务、管理、调查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策略的具体体现则落实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国际贸易是应用型、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国际贸易专业最基本目的,但现在大学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存在很多问题:

    其一,课程体系涵盖内容过宽,特别是通识教育模块课时过长。通识教育模块是教育部门规定的必学课程,也被称之为公共基础课,这部分的课程设置愈加重视理论常识,而课程内容更偏重于政治、计算机、数学、英语等课程,忽略培养学生交流技能和人文素质类培养,并且这一部分的课程所占时间较长,一般占去大学四分之一的时间,而社科类专业学生交流能力与学习力对职业进步很有必要的。现在公共基础课时间和内容上的安排都不可以体现国贸专业人才培育目的,对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技能培养是不到位的。

    其二,课程体系内设置比率不合理。按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大纲需要,国际贸易专业基础课包含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线性代数、概率论、微积分等,专业课包含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计量经济学、外贸英语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结算,与国际商法等课程。但大部分学校课程体系中课程的编排与课时的安排没优化,专业核心课程一般都安排在大三,且部分课程内容相互重复,课时有限,专业常识学会不结实。

    其三,实践教学与社会需要脱节。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已成为国际贸易教学中的致命伤,长期以来本科高等院校过于看重理论教学,忽略实践教学课程的开设,虽然实验课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内容之一,实验室的软件投入也在不断增长,实验硬件及软件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国际贸易专业实验室借助效率却非常低。在课程设置上,具体实践能力培养课程的开设紧急不足,国贸专业学生实践机会较少,学生实质操作能力不强,加之实践教学方法落后、师资及教学设施等方面的缺少,实践教学课程内容与社会需要基本脱节。

    3、国贸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要把学会专业理论常识的培养,与素质教育、操作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革新能力的培养有机融合起来,这既是人才培养的目的也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具体渠道。

    (一)明确课程体系设置目的

    看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需重视常识、能力、素质、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培养。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由通识教育模块、学科基础模块、专业课程模块、专业方技能、专业拓展与素质拓展模块共计5 大课程模块组建而成,传统的理论与实践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偏重理论常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没非常不错地突出常识的实用性,已难以满足市场对于人才需要的变化。新课程体系的五大课程模块应突出应用型人才培育的目的,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对于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而言,不是为培养经济学家和研究职员做筹备,而是为社会需要培养国际商务范围的专业职员。培养身心健康、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有团队合作精神的高素质人才,需要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加以明确。

    (二)课程设置内容上看重能力的培养

    外贸人才市场需要职位包含从事外销业务的外销员、外贸跟单员、货代员及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等,这类职位不只需要与人交流的能力,同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自我学习力也是尤为重要的。国贸人才的基本能力除去外语能力、计算机的应用能力等外,在素质能力培养上,课程设置的内容应加大增加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比如逻辑学、哲学、社会心理学和交流方法等方面的课程;国贸应用人才培养上,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技能课更看重国际贸易专业特征即国际性和实务性,专业素质能力方面所涉及的业务实操能力、制单能力、报关能力、谈判能力要在课程体系内容具体体现具出来。在专业课设置上,看重培养学生的实质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这即可激起学生的兴趣喜好,也能促进学生适应社会。

    (三)课程体系结构优化,强化实践教学

    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可提高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实践教学在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发挥着要紧有哪些用途。现行的国际贸易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基本都是以理论课为主,以课堂讲授为主,且理论课在整个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中课程数目较多,课时量占据了绝大多数,相比较而言,实践教学无论是课时还是内容所占比率较低。虽然有的学校开始意识到实践课对于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程度,但落实还不到位,课程设置不可以突出实践课地位,也不可以落实在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作为人才培养的办法,实践教学有着课堂理论教学所不可替代的地位,对于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发挥着要紧用途,因此国贸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结构优化刻不容缓。实践教学也应适应社会经济进步变化,在教学理念、教学办法、教程用等方面不断更新,以确保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学会应具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

    (四)课程改革内容弹性化

    课程内容应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的进行弹性化设置,防止课程内容上贪多求全,杜绝“大而全”的课程设置策略。现在国贸专业很多课程的内容存在交叉现象,如外贸单证实务、单证制作与国际贸易实务。对于这种现象,应相应调整课程配置,对于一些课程内容相近且要点重复较多的课程应进行整理,防止有关课程的重复教学。课程内容弹性化应依据课程特征与教学目的来协调与安排不同课程的教学重点与教学方向,同时要防止课程教学内容陈旧老化,加快更新速度,以适应国际经济进步的形势。课程设置弹性化的同时还应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重视各课程之间的关联关系,课程设置时间顺序合理化,课程内容的安排要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考试人事网(https://www.bzgdwl.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考试人事网微博

  • 中国考试人事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